两个经济特区跨越万里的携手同行——深圳援疆干部人才工作纪实

光明日报客户端昨日发表题为《两个经济特区跨越万里的携手同行——深圳援疆干部人才工作纪实》的报道,介绍深圳援疆干部人才工作情况。
 
今天(8月20日),
《深圳特区报》头版头条对此进行报道。
 
QQ截图20200821194516

喀什,位于中国西北端,古称疏勒,曾是古丝绸之路商埠重镇,2010年5月中央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。深圳作为全国第一批经济特区之一,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参与援疆,2010年新一轮援疆工作以来,按照中央统一部署,深圳作为19个援疆省市中唯一的计划单列市,对口支援新疆喀什地区的喀什市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(以下简称“塔县”),相隔万里的两个经济特区开始结下缘分、携手同行。
 
截至目前,深圳累计向喀什和塔县选派1188名干部人才,投入帮扶资金近123亿元,组织实施和带动产业、教育、医疗、文化旅游等各类援疆项目660余个,帮助喀什市和塔县实现脱贫摘帽。深圳的援疆干部人才从祖国南海之滨到西北边陲,将深圳情谊、深圳精神带到了喀什,让深圳和喀什这两个相隔万里的经济特区手牵手、心连心,谱写了一首又一首令人动容的援疆赞歌。
 
QQ截图20200821195142
喀什深圳城,已经成为拉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。张国防 摄
 
传递扶贫攻坚的“接力棒”

对深圳的援疆干部人才们来说,带着深圳精神、深圳理念、深圳经验远赴边疆,帮助当地打赢脱贫攻坚战,让当地各族百姓们过上好日子,是压在肩头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。
 
2010年4月,深圳援疆干部周兆翔奔赴帕米尔高原,挂任塔县县委副书记。当时的塔县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,条件艰苦、生态脆弱、经济薄弱,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,人均年收入不足1800元,县城里几乎没有像样的楼房,到处是泥泞的土路。从深圳到塔县,两地巨大差异让周兆翔意识到,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。
 
经过深入思考和实地走访,周兆翔的脑海里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大力发展旅游业为突破口、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实现塔县脱贫致富的设想。要想打造好旅游业,特色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线路必不可少。之前,塔县很多山里的美景因为道路不通而不为人知。为了开发出更多的旅游资源,周兆翔用了几十天时间,跑遍了当地的村村落落。
 
QQ截图20200821194416
▲每次下乡调研,周兆翔总是走在最前面。
 
2011年,周兆翔背着干粮、水壶,与县里干部一起徒步9天,翻山越岭来到了偏远的马尔洋乡皮勒村。
 
时隔多年,时任塔县公安局局长的李源回忆起那一趟考察仍心有余悸。“兆翔特别执着,他说皮勒村是他唯一没去过的村,再艰难也要到山里看看乡亲们,只有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才能制定群众脱贫致富的方案,让群众过上好日子。”
 
前往山沟沟中的皮勒村没有路,人只能在悬崖的凹槽里面爬来爬去,流沙、滚石随时能夺命。过叶尔羌河时,冰川河水刺骨湍急,骑在骆驼上死死地抓住骆驼毛,万一掉进河里可能就没有命了。有的河面宽,需要冒着危险坐横索渡河,但周兆翔每次都是第一个带头。
 
从皮勒村回来以后,周兆翔千方百计要为当地修路改变贫穷的面貌。如今,皮勒村的路通了,不少村民靠旅游脱贫致富了,过上了幸福生活。乡亲们说,他们很想念周兆翔书记,希望他有空的时候再回村里看一看,如今的皮勒村和以前大不一样了。
 
就是在周兆翔这样的援疆干部们一棒接一棒的“接力赛”下,这些年,塔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
 
范磊是深圳市第八、九批援疆干部,2014年2月到塔县,挂任县委副书记。到达塔县后,了解了当地落后的发展状况和群众亟需脱贫的现状,范磊马上全身心投入,想尽办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。
 
放牧是塔吉克民族世世代代从事的传统生产方式,经过调研,范磊打上了牦牛的“主意”。和当地的黄牛相比,牦牛附加值要高得多,于是他亲自出面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最权威的牦牛专家,来支援塔县牦牛改良中心的建设。没想到,牦牛专家看到塔县荒凉自然环境,当头浇了一盆冷水:“这里环境恶劣养不了牦牛。”
 
范磊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住,耐心地介绍深圳领导干部们的决心和深圳的基因科技+消费市场的强大优势,介绍牦牛和塔吉克边民在祖国西大门保家卫国的作用,邀请科学家们再上高原。于是,1450万元购买来优质牦牛作为“脱贫牛”到位了,科学家们运用基因技术对牦牛进行了品种改良。目前,塔县的牦牛已经达到3万多头,户均4头,为群众脱贫致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
 
牦牛的故事只是范磊在当地留下的印迹之一,援疆六年,他全身心投入塔县脱贫攻坚,引进援疆和扶贫资金3.8亿元,带动社会援疆资金6300万元。2019年底,塔县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,深圳援疆干部们的形象也深深地印在了当地群众的心里。
 
今年七月,记者来到喀什市伯什克然木乡,见到了深圳首批援疆乡镇干部之一的许鹏钦。黝黑的皮肤,落满尘土的登山鞋,骑着一辆自行车,不经人介绍真看不出来是“外地人”。事实上,许鹏钦才刚刚来到这里3个多月,任该乡党委副书记。乡里公共交通不便,一辆折叠自行车成了他的交通工具。一有空,他就骑着自行车到村里、到田间地头转,了解南疆乡村的风俗民情、农业生产等情况。新疆地域广阔,村与村之间近则三四公里,远则十几公里,他每周都要骑上近百公里路程。
 
让该乡党委书记王智印象深刻的是许鹏钦工作中的“深圳速度”:“他到乡里,我交给他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让完成一份脱贫攻坚工作问题整改报告,涉及乡里的有六大类65条,他一宿一宿地加班,5天就完成了”,王智说,“原来我以为他第一次弄这个,效果不会太好,但最后没想到这么好,这份报告我们乡第一个通过验收”。
 
更让乡里其他干部印象深刻的还有他带来的“深圳智慧”:该乡党委副书记、人大主席阿依斯曼古丽·孜克热亚说,“有次乡里策划一个石榴采摘节的活动以推进销售,许副书记把先进的网上销售方法带了过来,效果非常好。”
 
来到伯什克然木乡100亩高效节水葡萄标准示范园项目现场,优质葡萄新品种蓝宝石的种子已经种下,田间高效节水滴灌系统正在为田间注入水源,当地村干部现场指导,开展葡萄种、管、养实用技能培训,三年后,这里将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示范点。就是在一批又一批援疆干部的帮助和奉献下,群众日子越过越好,越干越起劲,对未来也越来越有盼头。
 
QQ截图20200821194337
▲深圳为喀什地区援建了6.65万多套安居富民房、定居兴牧房,图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“深圳新村”。张国防 摄
 
教育扶贫托起希望
 
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着力点,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,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。
 
2011年底,深圳市组织选派援疆老师。已经当了20多年教师的韩世国内心泛起波澜:“我一直有支教的愿望,自己的愿望能够与国家援疆战略通过这样的机会连接在一起,这是非常值得去做的事情”,韩世国说。不仅如此,他还和同为教师的妻子张铭一起报了名,结果两人一起被选上,来到喀什市第十八小学任教。
 
2012-2013年时任喀什十八小副校长的阿依提拉·吐哈塔逊,至今仍然记得韩世国老师刚来十八小时带来的“与众不同”:“以前我们的老师都有种高高在上的感觉,学生问好,就是回应一下,韩老师不一样,他问好都会弯下腰来,非常和蔼可亲,而且听完我们本地老师的课后都会来握下手,说你们辛苦了,这种一举一动我们以前是没有的,所以大家都叫韩老师‘弯腰老师’。”
 
“韩老师一来就走进课堂,从听课开始找问题制订提高教学质量办法”,阿依提拉·吐哈塔逊介绍说,“听了很多课后,韩老师结合十八小师生的基础,从词语、课文、作文等方面设计出引领示范课,带领语文组老师学习、实践、改进,再形成示范课”,不断提升学校语文教学水平。
 
“学校的校园和教学楼都是深圳援建的,学校很多教学体系都是韩世国和深圳支教老师留下的”,喀什市第十八小学副校长布萨热古丽·艾肯告诉记者,更让他们这些本地老师高兴的是,在深圳援疆老师的帮助下,喀什十八小的教学质量已经从城区“倒数的几名”变为“名列前茅”,“以前我们去学生家里招生,学生都不愿意来,现在招生季家长都想尽办法让孩子来我们学校。”从2012年到现在,韩世国等近50名深圳援疆老师前赴后继在喀什十八小支教,让这所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成为了“名校”。
 
“光是韩世国老师带过的‘徒弟’目前就已经出了3个分管教学的副校长,成为骨干老师的更多,已分布到很多学校”,布萨热古丽·艾肯说,从管理规范、教学理念到教育经验,韩世国等深圳支教老师留给喀什教育很多深圳礼物。
 
如今,像韩世国这样的教育工作者,仍然前赴后继,辛勤浇灌着孩子们的未来。7月7日,2020年高考第一天,记者在位于喀什地区的深塔中学,见到了深圳市南山区学府中学教师黄志红,黄志红两度援疆,不仅在深塔中学教授塔吉克民族孩子知识,提升当地教育水平,还努力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生活习惯。
 
“塔吉克族孩子求学不容易,一个叫赛达尔罕的学生,家住马尔洋,去年开学时赶上下大雪,他用一根棍子扫开没膝的深雪,走了两天才走出大山赶来上学”,黄志红说,这还不是最艰难的路,很多塔县孩子上学要走峭壁、涉险滩。
 
深圳对口支援新疆塔县,正是从“帮扶一个县就是帮扶一个民族”的战略考虑,帮扶援建一所含初、高中的全寄宿制中学,这就是深塔中学。深塔中学不仅结束了塔县没有高中的历史,还采用借地异地平原办学的方式,把学校建在疏附县,让学生不用在氧气稀薄环境艰苦的高原上学,教育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。
 
“我们要给这些塔吉克族的孩子留下一群过硬的老师”,黄志红告诉记者,来援疆支教,深圳老师的主要任务是“带徒弟”。她说,初来时深塔中学几乎清一色的都是刚毕业没多久的年轻老师,大多还不是师范专业的,而深圳来的4位老师,1位专门培养老师,其他3位也以教研为主都只带一个班的教学。
 
QQ截图20200821194444
▲黄志红与深塔中学的学生在一起(资料图)
 
黄志红老师甚至接手主编喀什市初中理科教材配套资料,并为整个喀什的新进教师进行上岗培训。
 
一批批的深圳援疆老师,针对深塔的学生量身定制设计课堂教学,再手把手地教本地年轻老师,希望能给学校留下一支带不走、水平过硬的教师队伍。
 
“每个人生命中都有改变自己一生的人,黄老师对我来说,就是这样一个人……”一位叫做迪丽胡玛尔的学生,曾经的化学只有“学前班的水平”,但黄志红老师授课后,她几次模拟考试常常可以拿满分,中考时更是以全喀什地区第七名的好成绩考上高中。
 
深圳支教让这些孩子真正爱上了读书和学习。曾经很多塔吉克族学生初中后就不上学了,深塔中学第一年寒假时曾担心孩子们放假后就不回来了,但开学后一统计,全校学生“一个都没有少”。
 
医疗扶贫谱写生命之歌
 
医疗扶贫,对于保障农村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,防止因病致贫、因病返贫,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。
 
在深圳援疆医疗队当中,有一名特殊的“超龄”队员。他在53岁——这个职业生涯后期阶段毅然报名援疆,来到平均海拔4000米的帕米尔高原,于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间,在塔县人民医院儿科工作,他就是深圳福田妇幼保健院儿科副主任黄敏秀。
 
30年前,黄敏秀曾在新疆工作过。“多年过去了,我对边区百姓缺医少药的状况仍记忆犹新,也知道那里最需要医生。所以,尽管已经超龄,去年7月当我得选派消息时,我还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。”
 
去年有一个3个月大的孩子,因为重度营养不良入院,体重不到4千克,肺炎、贫血、电解质紊乱,病情极度危重。黄敏秀看到孩子严重衰竭的生命和求生的眼神,下定决心,不管有多大困难,一定要救活孩子。在病情没有缓解的时候,黄敏秀只能自己守在床边,监护孩子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,并反复地给家长讲解护理的方法。孩子出院后黄敏秀仍旧很挂念,他自掏腰包买了奶粉等营养品,在高原上骑车送到孩子家中。
 
看到当地儿科医生匮乏的现状,黄敏秀下定决心,为了塔县孩子们的健康,在援疆结束前,一定要把当地的医生“带出来”,把儿科医疗技术“留下来”,为此他还主动当起了当地医生的“老师”,结合具体病例进行讲解,然后布置学习内容,直到当地医生掌握为止。
 
“我希望在有限的援疆时间里,用自己的专业技术,尽可能多地帮助当地老百姓。”黄敏秀说。
 
十年来,深圳的援疆干部人才们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和强烈的责任担当,倾情投入、努力奉献,帮助喀什和塔县面貌发生巨大变化,民生福祉持续改善。
 
来源:深圳援疆

扫描关注喀什深圳商会官方微信


顶部联系微信二维码底部
扫描二维码可收藏本网站